人文与艺术分院
学院新闻

群策群力 共谋转型 人文与艺术分院中文系召开加强应用型建设专题系列讨论会

时间 : [2015-12-15]浏览次数 : dwt作者 :

2015年11-12月,人文与艺术分院中文系召开了加强应用型建设专题系列讨论会。在讨论过程中,中文系老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思路和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更好地向应用型方向转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刘俊伟老师提出两个方面的应用转型,即从学术化向常识化转型,从鉴赏化向能力化转型。蔡敏敏老师则介绍了自己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古文阅读、翻译与表达,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技能转变的方法。

在谈到“外国文学”课程如何向应用型转变的问题,潮莉老师列举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如通过关键词搜索训练,学生提问与学生解答,提升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宣传外国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宣能力等等。

陆芸院长介绍了自己承担的“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现应用型建设的一些经验。针对课程面向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她采取了以下措施:1、逼着学生阅读,然后团队作业,班级讨论,提升阅读作品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2、导引学生如何看文学史,培养看书的能力和搭建理论框架的能力。3、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写文章来进行。

语言类课程的应用型转型任务十分繁重,高扬老师认为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核心是提升竞争力。通过调查了解,他发现企业需要的写作能力分基础性写作、创造性写作(外宣)和调研性写作。而“古代汉语”课程的目的是能读懂、能用好,即能运用古代汉语语料库使语言凝练,富有文采,能运用技能搞创作性工作。

除了主干课程,对于一些选修课程与公共必修课程如何加强应用型建设,相关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刘俊伟老师提到他承担的“明清小说专题”课程将从介绍明清时期主要的小说作品转而在介绍作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构思小说的能力;“民俗文化”课程则侧重一些常用民俗知识与技能的介绍。蔡敏敏老师的“诗词写作”课程则通过让学生写作诗词,从理论过渡到技能,注重新媒体的运用。潮莉老师的“中外文学名著鉴赏”课程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易永谊老师的“东方文学”课程强调以文学为切入点,将学生分组,设置项目,让学生选择国别,自己讲解,学生质疑,老师答疑、评估;“文学概论”课程则让学生写网络文学小论文,熟悉论文格式,同时分小组,列出书目,小组写读书报告、发言。王建老师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仍然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当由学生自己找资料、自己理解、自己掌握;学生先写发言稿,上台表达,老师点评;设置主题讨论,事先准备充足,锻炼学生能力。

人文与艺术分院副院长陈明亮老师最后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首先,应该注意宏观培养目标与微观课程的关系;其次,还应该注意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要从以知识为纲转为以能力为纲,这就是所谓的“做中学”;再次,针对自己担任的“写作”课程,他表示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