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海宁许村中国家纺城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和海宁中国家纺城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旨在深入探究纺织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聚焦现代设计与商业价值转换,发挥产业集群推动国风国潮走进时尚生活的重要作用,为提升纺织行业文化软实力提供新动力。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指示要求,会议举办了多项地方传统文化及非遗项目展演。在地方文化研学院和时尚与智造研学院的协助推动下,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多项师生优秀作品以“东方礼”为主题,代表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参加了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高等院校非遗创新联展。
参展作品有:
非遗扎染技艺系列茶室用品《茶柒blue》
作者:余正龙(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师)
作品工艺来源于中国非遗文化扎染与蜡染,以及蓝印花等,综合运用了扎缬、绞缬,缝纫,刻板,刮浆,蜡刀把花纹点绘在布上,然后放入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因蜡保护而产生美丽的白花等技法。它是通过纱线、绳,夹子,手缝针,机缝,蜡刀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结,夹缬,画腊或缝制等,再进行染色,拆线,除腊后形成独特图案的技艺。
非遗蓝印花布系列《靛》
作者:白璐(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师)
《靛》系列服装灵感源自历史悠久的“蓝茂丰”蓝印花布,这一传统工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巧妙融合蓝印花布与牛仔布,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时尚元素。系列服装以靛蓝为主色调,运用蓝茂丰蓝印花布与纹理,结合牛仔布的粗犷质感,展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
非遗编织系列服装设计《砚丹青》
作者:戴新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指导教师:张颖喆)
本系列设计灵感来源于米芾的《苕溪帖》,将行书、笔触、印章等传统书法元素与现代服装相结合,呈现或字或画的效果。通过提花、串珠等不同的针织工艺探索传统、虚拟与现实的碰撞和平衡,体现新中式美学在现代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创新服饰。
“肩上雀”傣族视域下包袋产品
作者:黄琼萩(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指导教师:俞凯)
“肩上雀”是以傣族为背景的系列包袋产品,斜纹布上纹样以孔雀为灵感加以演变而成。设计师希望在现有包款基础上做革新,遵循保留地域特征及辨识度的中心思想,融现代需求,现代时尚审美于一体。
“辑礼”文创首饰
作者:王小雨(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指导教师:李洋)
作品以蚕丝瑰宝——辑里湖丝“辑礼”文创首饰为研究方向,对其丝织工艺及文化理念进行系统性分析,提取转化其蚕丝织造技艺、蚕神信仰、草木染古谱色调等文化元素,与湖州所提倡的自然,朴素、原生态理念相符合。
本次参展是我院地方文化研学院长期立足嘉兴和海宁,以文化研学项目建设和效益转化为理念,协助推动文教融合建设,推进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成果体现,也是时尚与智造研学院以学校、龙头企业和海宁地方政府为平台,打造产教融合研学体系的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