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大东教〔2017〕1号
2017年,教学工作要根据学院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要求,深化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中心地位,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围绕“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扎实开展各项教学工作。
一、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修订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
以“立足浙江、依托母体、创新发展、塑造特色”为办学指导思想,围绕学生素质、学业质量、职业发展、终身学习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全面修订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产教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要求,着力建设与生产管理实际相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课程项目。以服务地方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研究调整专业布局,制定应用技术型专业标准,提高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深入开展应用技术型专业建设,严格推行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进一步推进特色专业培育,启动品牌专业提升工程。
(二)重构课程体系,满足多样化培养要求
2017年将积极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计的有效机制,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精简课程门数,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精选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构建“必需、适用、扎实”的理论基础。以满足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精心组织模块化的专业应用课程体系。科学组织学科课程结构,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发挥学院特有的经管专业优势,在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严格执行《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课程库管理办法》,完善课程准入、退出机制,继续做好学院课程库建设。
完善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制度,打造“东方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鼓励各专业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应用型教材。
(三)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广优秀课堂
坚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努力实现教学模式从侧重知识输入向侧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及时增加与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国家治理变革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重点讲授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知识,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通过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等“业界精英”进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实务性内容;深入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采取大班和小班、长课和短课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大力推进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等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认真落实课堂教学巡查和随堂听课制度。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项目评估标准、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评估标准,坚持开展课程与课堂项目检查与成效评估,评选与推广优秀课堂10个。坚持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组织同专业教师互相听课,帮助和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完善评教方案和激励制度。
(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2017年将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为重点,实训、实习与实战互补,仿真与现实相结合,整合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拓展专业校外实践项目,构建校企对接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融合校企优质资源,启动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工程,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的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专业课堂引入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有机衔接。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增加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改进方法,提高实效
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反馈、质量改进的全过程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确保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六)继续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拓展资源,有计划地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根据《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暨助讲导师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继续做好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工作,坚持落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学分的三年任务。
二、主要工作安排




教务管理部
2017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