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高校马院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干渠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切实发挥马院在理论人才培养上的基础作用,把马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的科学导向、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等重要特点,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科学导向、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帮助学生追求至真至善。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反映了世界发展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坚持科学导向,讲清科学道理,抓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反映的“事物的根本”,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力量打动和说服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价值导向。教书育人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鲜明的实践导向,要求我们走出小课堂,融进社会实践大课堂。既不能脱离实践从理论到理论,也不能仅仅关在教室里讲“实践”,而要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把所学的东西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培养原则
这是多年来我国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贴近实际,就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环境,不讲空话套话;贴近生活,就是要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富于生活气息,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思想困惑;贴近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个体特质和发展需求出发,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富于亲和力,体现人文关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要体现“三贴近”的培养原则,还必须努力把科研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教学和科研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但教学毕竟存在着不同于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我们通常说要做到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就是指科研要为教学服务,通过科研来促进教学。实践证明,把学术研究的语言、理论文本的语言和教材语言简单地直接搬到课堂上,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自觉地使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使理论文本的话语向符合教学传播的课堂话语转化。
三、探索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
最近北京启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它面向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面的重大需求,跨部门、跨学校、跨学科开展协同合作,发挥新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具体来说,创新中心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造五个平台: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丰富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高效便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科学权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和及时全面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必将有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