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办学的灵魂和引领,必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和立德树人全过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提纲挈领的作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融入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育人与办学的基本遵循,融入教育教学,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让青年一代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北大党委注重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强调因课制宜、因材施教,推广研究式和参与式教学,化抽象理论为具体问题,化单向灌输为互动思考,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汇聚全校各学科一流的师资力量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举办“名师大讲堂”等论坛,邀请名师大家结合当前思想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深讲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之中,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融入校园文化,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本质上讲,高校是一个“以文化人”的文化机构,校园文化就是时时处处影响师生的“空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师生,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北大素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学校党委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念。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之中,构建依法治校、依章办学的制度文化。比如,持续办好“教授茶座”等品牌活动,创新德育工作的载体和形式,让一流学者与学生分享治学经验、人生感悟,营造“以文载道”的学术文化;推进“品质校园”建设,让师生拒绝浮躁、治心养性;净化学校政治生态,倡导同舟共济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聚人心的作用。
融入师德师风,锻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一流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师德是教师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德之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实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必须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信仰者、实践者、传播者,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北大党委专门成立教师工作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实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覆盖;编制《北京大学教师手册》,突出师德师风的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北大教师应该崇尚什么、追求什么,也明确了底线、红线;在教师评聘过程中进一步严把政治关、道德关,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和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教师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融入网络新媒体,凝聚正能量、唱响“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当前,互联网突破了课堂、学校和知识的传统边界,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这要求我们必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联网上线”,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北大党委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路径新阵地,凝聚网络正能量,壮大主流舆论,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发出了构建青年网络文明观的倡议,创办“燕园学子微助手”等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微信公众平台,促进师生网络生活文明、健康发展。针对“手机病”“低头族”等问题,大力推广“脱机自习”“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等活动,让学生用好“网”但决不沉迷于“网”,让正气充盈、风清气正的网络平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求知悟道和正心修身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