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日上午,由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邢周报出版中心副主任李海毅主讲的讲座“实现沉浸式田野调查并写作”在线上如期举行。讲座以基层采访实践为例,重点讲解如何最大限度利用田野调查获取信息,针对田野调查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调查采访中的敏感信息捕捉和调查采访后的材料梳理以采访信息权重的比较分析和取舍等方面。本次讲座为中文系“业师进课堂”系列活动之一,由中文系郭振伟老师主持,21文学全体同学及19文学观堂文社成员共120多人参加。
讲座伊始,李海毅老师以曾进行的古村落调研为切入点,将撰写专著《发现邢台太兴古村落》的过程中的采访技巧进行讲授,重点是他如何一步步与当地居民拉近距离,以软介入的方式突破老人们的心理防范机制,最终实现沉浸式田野调查。
讲座的第一部分以田野调查的采访准备展开。李海毅老师以10年从事采编的工作经验,分别从专业储备和日常积累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做好采访前期准备的重要性”。在专业储备方面,沉浸式田野调查前期应明确主题,清晰逻辑主线,准确描述事实,做到对事件的预期认知。在文章中动词运用恰当,句子短,段落短。这是易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节奏感,心理产生成就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整篇新闻的脉络框架来说,导语以营造氛围式的描述具体生动场景,抛出话题的新形式;正文通过有所取舍地将事件叙述清楚;最后以引发思考的新鲜观点进行结尾。李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形成灵活的写作风格与鲜明的个性特色。
四维新闻观是李老师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日常积累意识。新闻是二维的,加入地理概念后形成了三维认识,再加入文史后即四维。李老师建议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搜索的习惯,当遇到陌生的地理位置,善用导航引擎,将地理意识融入到新闻中。此外,通过阅读地方志及走访地方文史馆,深入了解当地深层观念,形成四维意识观。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不断储蓄积累,拥有自己的“通讯员”。
讲座的第二部分以采访过程展开。李老师以长年的实地经验为我们解答了田野调查的工作预期与意外。首先,在调查前要明确目的、题材、字数、格式四个问题。其次,怎样让陌生人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就需要捕捉与对方的共情信息点,建立共情关系,让对方认可我们。田野调查是在既有认知框架下最大限度获取目标信息的过程。获取信息的内容既有在认知范围内的,也有意外收获的。李海毅老师也以自身前往南就水村明清古建筑的调研中,意外收获了任双妮的抗战故事向我们阐述预知范围外的传奇震撼的例子。
讲座的第三部分以采访引导为中心展开。作为采访者要明确采访的目的与带入对方进入沉浸式交流的技巧:果断引导。敢于打断被采访者,引导对方回归正轨,尤其是老年群体,我们更需要把握全局观,向正确的预知方向引导。预设共识。即主动抛出客观存在的问题,让对方进行回答与复述。伪装共识。这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提前了解和调查采访对象和当地风俗情况,适当的伪装自己与受访对象有共同认识,即四维新闻观。
随后李海毅老师提到了两个他所亲身经历的事例。一位为抗美援朝时任侦察连长,另一位是百岁老人郑存枝,他们都是有着刻苦铭心的经历,但却从未向身边人提起。而李老师则通过与他们建立共识认知,获取并记录了他们生命历程中令人感动的画面。
讲座的第四部围绕采访成果展开。李老师从独立调查和集体调查两部分简单阐述了如何撰写田野调查,及时分析总结,找到兴趣点,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与专攻方向。
最后,李老师再次强调做田野调查,要热爱,要带着感情去做。明确自身目的,建立与对方的共情关系,增加知识储备,短时间内提升效率。这是记者需要具备的素养,也是同学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李老师也针对同学们对采访对象“不会说普通话”“接受采访过程中情绪波动大”“有意隐瞒采访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与交流。
本次讲座为21文学的同学们进行社会调查和专业采风提供了优良的知识储备,也为19文学的同学们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做出了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