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艺术分院
学习资料

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前进方向

时间 : [2019-01-08]浏览次数 : 作者 :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这是多么富有历史性的一刻。可以想见,多少年后,未来的人们将会深情地回望这个时刻,感佩前人的艰辛奋斗,分享我们所创造的黄金未来。他们或许会比身处其中的我们,更清楚这个“新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许多人文、社科的学者正在深入研究新时代的性质、结构与内涵,正在探讨新时代的历史脉络、现实展开与未来可能。新时代,意味着改革的全面深化拓展,意味着经济社会领域里那些迷人的数字,意味着一个大国乘风破浪的豪迈姿态,更意味着一个民族光辉灿烂的前程。而作为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我们更愿意去辨认人们的表情、神态、语言与行动,以及隐藏在其下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图景。这是中华民族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为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这个民族中的每一个个体,历经各种各样的忧喜、坚持和奋斗,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从深渊中奋起,经受挫折苦难,浴火重生、不断飞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文艺的方向、命运和勃勃生机与这伟大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中国文艺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的飞跃,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方向就是中国文艺的方向。

近代以来,中国文艺的前途、命运就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血肉相连。以文学为例,众所周知,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学和文化掀起了全面深刻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对筚路蓝缕的前辈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更新和振奋民族精神,建设伟大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艺的“初心”,是中国文艺的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传统的“初心”。历史没有终结,初心必须牢记,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文艺,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斗争中应运而生,在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与时代同行,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迎来群峰耸峙的壮丽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中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刻领会自己肩上的使命与责任,自觉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和认识文艺工作的意义,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期待,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为中国文艺敞开了广阔天地,也向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这其中,首要的是,认识时代、反映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强烈意识到,我们身处一个正在发生震古烁今的伟大变革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形态和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革命战争年代不同,这种变化往往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发生的,有时只有进入到更大的历史尺度中去重新观照,我们才会蓦然意识到,某些根本性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发生。中国现代文学馆最近举办了“回望手写时代”的作家手稿展览,过去在纸上一笔一画地书写的日子被召唤而来,让人流连忘返。但同时,我们也由此意识到,今天的绝大部分作家已经改用电脑,大规模的手写时代已然终结。这展览提醒我们,人与文字的关系、书写与传播的基本形态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其规模与深度也许至今仍是初见端倪。

这还仅仅是一件看上去的“小事”,在这个时代,比这更大的事、更深刻的变化不胜枚举。今天的我们,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生活在一种运动、流动和过程之中。变化着的认识造成了生活的变化;反之,变化着的生活也造成了认识者意识的变化。这一运动、流动和过程把我们投入了无休止的征服与创造、丧失与获得的旋涡之中”。这种变化远远溢出了我们过往艺术经验的边界,大量几乎从来没有被命名和表现过的生活和经验,在短时间内涌进我们的视野。它们体量巨大,覆盖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深入到人们的意识甚至无意识的精神层面。

与此同时,我们每天都身处海量资讯和影像的包围之中,这使我们常常以为对世界所知甚多,而且求知非常容易,只需要你打开手机、电脑和电视。但是,就像老子说的,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可能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生活,也可能遮蔽我们的眼睛、壅塞我们的心智,使我们在纷繁无序的信息、观点和意见中茫然漂流。在信息的洪流中,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易于将智慧同知识、知识同信息混淆起来,更倾向于用经济学的方式来解决人生问题,用娱乐的方式来对待精神的问题。但事实上,这无法帮助我们建立起对于世界和生活真实、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文学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想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这个新时代,作家艺术家尤其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就是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并将自己的认识和理想传达给人民,从精神上启迪人、激励人,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说到底,艺术创造过程就是和各种表象、幻觉、偏见剧烈搏斗,努力描绘真实的和理想的、实然的和应然的世界图景的过程。那些最优秀的作家艺术家,能让人们看到现实,也能让人感觉到应当怎样生活。文学艺术对人类最终的贡献就是不断唤起生命的生机、生活的力量。这个时代信息的节奏和速度永远快于生活,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作家艺术家,也因之常常误会生活。生活自有其矜持之处,只有奋力挤进生活的深处,我们才有资格窥见那些丰饶的景象、那些灵魂密室,文艺才可能首先获得生机和力量,才能够高于生活而不是模仿生活,才能够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才能够以充沛的能量呵护美善,照亮生命。

认识时代、反映现实,体现在创作上,就是要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正在迅速地发展变化。比如,一方面亿万农民进城,即使留在乡村的农民也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农民形象。另一方面在城市中,人们的工作、生活形态,都出现了重大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说,时代新人正在大规模地涌现。但新人的新,不仅是生活和工作形态的新,也不仅是社会身份的新,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新,是新的精神气质、新的生命追求,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中国与世界的新的认识和新的想象,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行动与实践。这样的“新人”当然不是刻意地标新立异,而是在社会的整体结构中和时代的总体运动中获得自己的根基和方向,他(她)是现实的,又是向着未来的,他(她)不回避矛盾,而是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矛盾中淬炼自己,他(她)的身上由此体现着新的创造性、革命性的时代精神,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理想激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艺术承担着艰巨的责任。我们一方面是要面对社会学意义上的新人,这种新人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面对精神上的新人,要捕捉到、表现出人的内在的新气质,认识和表达这个时代在精神上的新风貌和新追求,有力地塑造和讴歌新时代英雄的形象。

近些年的创作中,很多作家艺术家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相当成就。但是,有待我们去努力解决的问题,仍然还有很多。例如,在文艺作品中,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物并不多;为了创造新世界而努力改造环境、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物形象并不多;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一个时代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和精神追求的时代新人也并不多。很多人谈到这些问题都会提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1988年,《平凡的世界》全部完成,到今天已经30年了。但我们觉得,孙少平依然活着,活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中,依然那么年轻,那么有力量——他甚至可能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带给年轻人最大激励和鼓舞的人物。这个人物为什么这样有力量?就是因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时代的重大社会变革,那就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孙少平的奋斗就是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瘠的过程,这构成了他的命运轨迹。这又何止是孙少平一个人的命运?这分明是当时和后来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年轻人的命运。孙少平所经受的现实困难和精神困境使千千万万的人感同身受,他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也激励了千千万万人。孙少平成为了历史变化和时代精神的汇聚点,所以,这个人物才具有如此持久的力量。

路遥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关乎根本的启示。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像孙少平这样的人物,在路遥的当时是现实存在的、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孙少平的身上包含着许多普通人甚至作家本人的影子,他是他自己,他又是无数人,这使得他很容易进入大众的情感世界,被读者视为血肉相连的现实存在;更重要的是,在孙少平身上,折射出现实矛盾的结构,对应着社会的复杂运动,所以他身上又有一种历史的雄辩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孙少平这一形象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源于生活,还因为他具有高于生活的理想主义向度。他的奋斗不仅仅是现实功利主导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舒适更体面的生活,这个人物的行动之中,还寄寓着路遥对于真正的幸福、对于内心成长和精神完善的想象和创造。路遥的了不起也正在于此——他把一个人的现实奋斗过程,写成了一个人精神上的成长史。所以,当我们谈到新人、谈到英雄的时候,绝不仅仅是在谈论实用理性和现实逻辑,更不是在谈“成功学”,而是一定会归结到人物精神世界的力度和高度、归结到人物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寻求精神超越的理想主义情怀。

从根本上说,新时代中国文艺就是要认识人、理解人、塑造人,从而将广大的人民从精神上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形成与新时代的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的情感和价值的共同体。真正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他的力量正在于心灵的宽阔,他有能力爱自己,更有能力、有胸怀去爱他人,能够在情感上深刻地贴近和进入那些看似与他无关的广大人群。托尔斯泰在19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他在《忏悔录》里说,有一些时刻,他觉得困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生活,该做什么,走到了深渊的面前。而使他摆脱这种绝望感的,是他接近了劳动人民。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特别强调这种能力和胸怀。所谓“民胞物与”、“先天下之忧而忧”、“感时忧国”,谈的都是这个问题。

这关涉到文艺创作的基本伦理。当我们走出个人生活的小天地,真切地同吾土吾民在一起,同我们土地上生活着奋斗着经历着喜怒哀乐的人们在一起的时候,当我们对他们不仅仅是只有不确定的印象和抽象的概念,而是感受到活生生的气息和温度的时候,我们不仅是认识了他们,而且在一种双向的情感关系中,我们也从根本上改变着自己。我们就不会仅凭着某种理念、某种艺术成规去表现他们,我们会像描绘我们的亲人一样去表现他们,刻画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也就是说,通过作品,我们不仅仅在理念上和艺术上、同时更是在伦理上和情感上,对这个时代以及生活其中的人们负起责任。作家艺术家属于人民、为了人民,身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的责任。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以宽厚温暖的心对待我们的人物;才会意识到,我们应当同人物一起,去想象、探索和创造生活中那些更美好的可能性。与时代巨变相伴而生的,必然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冲撞和矛盾。面对这种众声喧哗,文学艺术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认同,更是那种能把我们无数个体相互联结起来的精神和价值的认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重大使命。对此,我们责无旁贷。

新时代中国文艺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工作者需要不断锤炼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增强脚力,意味着走出书斋,走出生活和艺术的舒适小巢,走向田野大地,去经历风雨、去认识世界。走出去,不仅仅是到某个地方走马观花、采访采风,而是真正的行动和实践,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参与。每一个优秀的作家艺术家,都会为自己摸索出一条路,这条路直接通向人民生活的广袤大地,通向浩瀚的人心,通向对时代和生活第一手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也通向自身的开阔、充实和丰富。增强眼力,不仅意味着增强观察力、发现力与辨别力,寻找素材与细节。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训练自己用整体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这种眼力是综览本质与现象,在宏大与细微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这是一个史诗般的时代,而艺术上的史诗性正是在人与他的世界、他所参与的历史的整体联系中呈现出来。增强脑力,意味着作家艺术家要提高思想能力,让文艺重回时代的思想前沿。思想性是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看法、认识和观念,也体现为一个创作者的主体建构,要求创作者不断地自我革命、自我丰富、自我扩展与自我创造,磨炼思想的力量。人们渴望在文学艺术中与自己的生活或者他人的生活相遇,通过提炼了的艺术表达深入地思考生活是什么样,应该是什么样,可能是什么样,这是文学艺术存在的重要价值。抽去了思想只剩下娱乐的文艺,只能成为快速消费品,迅速被读者大众所抛弃。增强笔力,也就是增强表现力,无论是文学还是各艺术门类,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要体现到笔力上,体现到表现力上。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不仅要把生命的精华投入到创作中去,更要全力以赴地去克服艺术上的困难,使我们的所经、所感、所思获得精当的语言、形式和形象,获得感染人、感动人的强大艺术魅力。这是艰苦的创造过程,日复一日的劳作,永不停歇的高难度训练,忍耐着乏味的、疲倦的、自我怀疑的时光,但为了迎来被创造之光照亮的那一刻,为了在创造中获得丰硕果实,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正因为如此,广大人民群众对作家艺术家的真正的创造满怀尊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力戒浮躁,坚守艺术理想,永远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向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探索,始终保持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一个深刻变化的伟大时代必然需要新的、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文学和艺术表达,创新不仅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对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广大作家艺术家要深刻领会、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新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认识文艺在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艺作品已经不是够不够、缺不缺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就是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功用情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提高质量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强健旺盛,只有全力以赴地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认识论,也是创作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艺术的规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增强“四力”,这是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基本功,是坚持新时代中国文艺前进方向的发动机,是中国文艺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中国伟大诗人杜甫青年时壮游齐鲁大地写下的诗句。那还是他的诗人生涯的早期,遥望苍茫泰山,他深刻感受着与中国诗歌伟大传统之间的联系,他深刻意识到他的命运和责任,继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诗人之后,他将以更宽阔更丰富的心灵谛听和表达这个民族最深沉、最美好的声音,他的胸中鼓荡着雄心壮志,他将走过万里长路,他将阅尽人间万象,他将登上时代高峰,他是如此豪迈有力。

此时此刻,我们也站在新时代,崇峻的泰山等待着我们,让我们奋力向前。

作者: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