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艺术分院
教师

俞凯:做别人的灯塔,也做自己的太阳

时间 : [2024-09-19]浏览次数 : 文设作者 :

夏末秋初的惬意午后,天气还有些闷热,阳光洒在叶片上,在磨砂窗纸上留下婆娑朦荫。又一群学生带着他们的电脑走进了俞凯老师所在的教室。讲台上,身着黑灰色格子衬衫的他微微滑动指触板,放大然后缩小,仔细地观看作品的每一个细节,然后转过头,亲和力十足地为学生分析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这是俞凯老师成为教师的第六年。他刻意“滞留”上课的教室指导学生作业,已是第N个下午。一直以来,以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为研究方向的他,坚信只有面对面的指导才更有成效。

任职期间,他主持省级及市厅级级科研项目9项,其中主持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7项(重点2项)。参与省级教学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2项。发表多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曾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赛道二等奖。设计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等,获得IF概念设计奖,以及省部级以上设计奖项一、二、三等奖11余项。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等527余项,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指导教师荣誉14余项。

择而为师,持之以恒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年年桃李,岁岁芬芳,然而成为一名老师,原本却并不在他的人生规划里。曾经的他也憧憬到企业工作,在钢铁森林的楼厦里有自己的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但研究生期间,协助导师对师弟师妹进行指导,让他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同时,相较于企业中的纷扰,他更愿意在校园内沉下心来做学术。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留在校园,以实际行动去诠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

教学相长,互映成辉

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点亮学生们人生的灯塔,照亮他们的未来,俞凯老师对学生的教学规划十分用心。

他鼓励学生去了解自己,最好在大一刚入学时就对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比较具体、目标较为明确的规划。

他因人而异,帮助那些打算考研的学生制定目标,准备作品集,规划学科竞赛以及论文发表。

相比仅仅教授学科知识的传统做法,他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通过将比赛融入课堂来增加学生对于课程作业的激情,他让原本一门课上一般只做一件作品,变成了做6件作品,最高纪录达到了8件。

他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表达设计能力和软件实操能力等专业素养。比如采用“六顶帽子思考法”,类似于头脑风暴,他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去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案例提出批判、肯定、拓展等等,让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提升。因为曾经担任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专项赛评审专家,他将乡村振兴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5个主题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社会痛点问题,在培养学生题材嗅觉的同时,通过理论案例的疏导去进行实践应用。

他希望学习的作用是附加于人身上的,而不是单单对于某一门课,某一种专业或者某一种职业。“我比较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相比天赋型学生,我更喜欢努力型学生,因为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通过努力能提升能力。”俞凯老师说。

砥志研思,精进不休

老师对待学生时,既要喜欢“春光”,又要容得下“乌云”,“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而他对待自己时,砥志研思,精进不休,一直努力变得更出色。

读研的时候,他会花很多时间去写论文,做学术研究,研究课题方向。把一篇只有5000字要求的研究写成一万字的论文,把8000字的毕业论文写成七万字,这样的事情在他身上时常发生。

当问到“在东方教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俞凯老师不假思索地说道:“我觉得最大收获还是在科研上面。如果是从科研和教学的角度讲,我还是更喜欢去把教学的东西转换成科研的成果,所以说这几年,我更加专注于去思考,如何把教学的密码去转换成一些有用的科研成果。”

2024年俞凯老师参加浙江省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课程思政赛道荣获二等奖。

虽然整个过程还是比较痛苦的、难熬的,“因为你要倾注所有的心思,把它弄好,还要抛开所有的琐碎事,专攻一件事情。我还是希望能再去试一试,去积累成果和经验,去争取更好的名次。这也是一个成长过程。”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让自己蓬勃生长,朝着内心的方向款款而行,他走出了自己的步调,做别人的灯塔,也做自己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