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解“跳塘精神”的历史谜题到让清代名臣许梿“走”进现代展馆,从颠覆传统的诗歌教学到推动校地文化共生,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蔡敏敏老师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知识分子实践范式。
以学术为犁,在书斋与田野间耕耘出一条知行合一的独特路径。身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与海宁诗词学会副会长,她用十余年时间构建起一座连接学术殿堂与田间地头的文化桥梁,为学生们开启文学岁月之窗,也为海宁这片土地镌刻下鲜活的文化印记。

文学执着:每一步都不辜负心中的光
“文学之路于我而言,是顺其自然的选择。”蔡敏敏回顾学术生涯,自幼偏科文科的她,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中文。从浙江大学本科到复旦大学博士,在求学之路上,她始终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博士毕业后,她曾在出版社担任编辑,但很快意识到学术研究需要更广阔的天地。于是,她加入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与海宁这片土地结下深厚情缘。
海宁虽小,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王国维、徐志摩、金庸等文化名人的足迹遍布城乡,海塘文化、诗词传统如同隐形脉络,串联起千年的文明记忆。
校地共生:让高校成为地方文化引擎
“高校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是地方文化的挖掘者。”她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不仅是教书育人,更要成为地方文化的挖掘者与传播者。带着这样的信念,蔡敏敏将目光投向海宁的历史深处。
2021年,她受海宁社科联委托,开始研究海宁特有的“跳塘精神”——古代官员为守护海塘以命相抵的悲壮传说。这一传说长期缺乏文献佐证,甚至被质疑为虚构。她带领团队翻阅数十部地方志、水利档案,走访民间搜集口述史料,最终在《海宁州志稿》中发现关键线索:“(道光)十三年秋,海潮冲决,塘屡坏,(东防同知杨栋秀)自尽,州人哀之。”短短十余字,成为国内首篇“跳塘精神”研究论文的核心证据。
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海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以此为基础撰写的《制度与文化视野下的“跳塘精神”史实与溯源研究》,成为国内首篇深入研究“跳塘精神”的专业论文,并获得了海宁市委书记及宣传部长的肯定性批示。

学术突破很快转化为实践成果——2022年,海宁跳塘文化主题馆落成,蔡敏敏作为专家顾问参与设计,将文献中的悲壮叙事转化为展馆中的时空隧道。主题馆成为盐官古城的新地标,更被纳入海宁廉洁文化地图。“当文字照进现实,文化便有了生命力。”她感慨道。

如果说“跳塘精神”是历史的回响,那么许梿纪念馆的落成则是蔡敏敏在地方文化领域的又一杰出贡献。
2023年,她受托深入研究清代海宁名臣许梿。经过近一年半的努力,收集查阅相关史志、族谱、文集、研究论文等共4.3G文献资料,撰写近5万字研究材料。为使历史生动再现,她与团队采用皮影动画、互动电影等多媒体形式,将许梿赈灾、断案的故事转化为沉浸式体验。2024年6月,许梿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长安古镇文化的新亮点。


“高校不应是象牙塔,而应是地方文化的引擎。”作为海宁诗词学会副会长,蔡敏敏还频繁对接政府与文化机构,推动“高校智库+地方资源”深度融合。她设想系统梳理海宁未被挖掘的文化基因,以家族史为脉络构建地方文化数据库。“即使资源有限,但功不唐捐,每一份努力都在为未来埋下种子。”她说。
诗歌青春:打破讲台边界的教学创新
以文学为火种,在传统课堂的边界之外,点燃了一片创新的原野,她的课堂也别具一格。
在《历代诗选与写作》课堂上,她摒弃照本宣科,要求学生将原创诗拍成短视频。学生创造力迸发:有人用快剪镜头演绎《甄嬛传》,短短两三分钟内把嫔妃们的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以宋徽宗《瑞鹤图》为灵感,用动画隐喻当代社会;更有学生用陶渊明的诗风记录大学生活。“创作是青春最好的记录。”她展示学生自编的诗集,扉页上写着:“致我们终将逝去,却永不消散的诗意。”
她坚持带学生走进运河、虹桥与长安闸。“许多人身在海宁,却从未触摸过这片土地的温度。只有走进街巷、触摸砖瓦,才能听懂土地的呼吸。”在她的推动下,学生创作的诗歌屡获全国奖项,她指导的一东诗社更在2024年浙江省校园诗歌大赛中斩获多个奖项。


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研究,其根系必须深扎文化的沃土。蔡敏敏以十余年坚守证明,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学术严谨性,更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及连接庙堂与乡野的持久热情。而当被问及使命感,她只是淡然一笑:“我只是顺其自然做好眼前事。”
文字:林春宝、夏雨涛
图片:本人提供、网络
审核:陈明亮